清明节,又称为踏青节,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主要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。
关于清明节的来历,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和随臣介子推。重耳流亡期间,一度饥寒交迫,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充饥。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并成为晋文公,封赏所有随从,但忘记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,与母亲隐居于绵山。晋文公得知后,决定烧山逼介子推出山,但介子推和母亲被大火烧死。晋文公非常悲痛,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以示纪念。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人们在这一天禁火,只吃冷食。后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,清明节成为扫墓和纪念先人的日子。
清明节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,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&中提到“清明风至”,意味着天气清爽明净。此外,清明节也是纪念先人、体现孝道的时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