寅吃卯粮 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拼音为 *yín chī mǎo liáng*。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毕自严的《蠲钱粮疏》。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寅年(即农历一月)就消耗了卯年的粮食,用来比喻那些经济上入不敷出,预先借支或挪用未来的收入的情况。它通常带有贬义色彩,用于形容某人的财务状况不佳,或者做事缺乏计划和节制,导致长期的经济困难。此外,这个成语也可以写作“寅支卯粮”,意思相同。
成语的出处是清代李宝嘉的《官场现形记》第十五回:“就是我们的总爷,也是寅吃卯粮,先缺后空。”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成语所描述的现象,即即使是地位高的人,也可能面临寅吃卯粮的问题。
在使用上,成语“寅吃卯粮”作为偏正式结构的宾语,并且含有贬义。它的近义词包括“寅支卯粮”、“入不敷出”等,而它的反义词则有“绰绰有余”、“量入为出”等。